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提出,“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这是党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的明确定位和殷切期待。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采购管理专业学生第一党支部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嘱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走进千年之城,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于2023年8月 — 10月与通州区张家湾镇柳营村党支部累计开展9次结对共建活动,共谋“千年之城”大局下的乡村振兴全新路径。活动荣获北京物资学院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
政治引领建强堡垒 凝心铸魂铸牢根本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用主题教育成效推进乡村振兴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党支部聚焦“实”字,调研柳营村党支部组织建设情况,充分发挥参加第一批主题教育积累的经验做法作用,与柳营村党支部共同制定出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调查研究工作方案,设立从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的主题教育任务时间表和集中学习研讨安排,设计形成主题教育调查研究进度台账和调研报告模板,同时针对性设计了主题教育宣传展板,为柳营村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物流学院党委书记多次带领党支部入村开展“说党言党语、讲新词新句”理论学习活动,坚持“党味”与“趣味”有机统一,通过开展学生党员主讲专题党课、组织村党支部党员参与党情知识竞赛,双方党支部共同开展集体忆初心等活动,切实让新思想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动治理提质增效 民生水平再上台阶
服务构建法治乡村——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柳营村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外来流动人口多,社会治理现状复杂,为提升村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能力,党支部邀请法学院法学专业教工党支部党员刘飞虎老师入村开展“做法律明白人”普法讲座,聚焦民间借贷、粮食收购及小产权房租售等方面法律问题展开案例式讲解。刘飞虎老师在活动现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一名被发包方拖欠10余万元工程费的村民理顺了法律关系,明确了若干条适用的法律条款。此外,党支部向村民赠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引导村民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垃圾乱扔、电灯不亮、乱停乱放……村级治理矛盾多、问题杂,党支部助力柳营村用好“接诉即办”的“关键一招”,树立到村民中间解决问题的鲜明导向,形成《柳营村“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内容涵盖工作流程、服务能力以及业务指标等,切实将“高校之智”的智力优势转化为“乡村之治”的治理效能。
拓宽村民自建房宣传受众面——柳营村青壮年人口大多外出务工,村内自建房多数处于闲置状态,结合张家湾镇外来人口多、租赁住房需求旺盛的实际,党支部逐一入户考察,引导消防安全情况符合标准的村民整理空房,依法挂牌出租,同时为节省中介费用,党支部成员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协助发布房屋租赁信息,发帖浏览数超1000人次,整体盘活柳营村自建房屋存量房源,让优质出租房源直达租客,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文化赋能产业转型 擦亮优质地标品牌
张家湾有着近八百年的葡萄种植历史,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张家湾葡萄”,是运河文化和乡村产业的重要载体。党支部在调研中发现当地葡萄种植农场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空间有限,农场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供应无法满足更大规模需求;二是时间受限,受葡萄生长季节性影响,在每年冬春季闭门歇业,年平均收入受到较大影响;三是业态单一,以礼品销售和团队采摘等传统业态为主,在用好“张家湾葡萄”地标产品优势和张家湾千年文化底蕴打造新型休闲农业方面发力不足。
为克服此类痛点,党支部创新“1+1+N”共建模式,带领党员先后走进中兴万佳生态农场,探索文化赋能农场转型升级之路。结合当地实际和党支部成员自身专业智力优势,党支部确定了“地标+非遗”的文化拓展路径。党支部邀请国家地标产品评审专家、民盟通州工委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学院朱群芳教授赴农场考察调研,围绕发挥地标品牌效应作专业讲解,指导农场加大与政府部门合作,充分发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体系和有关资源的引导作用,凸显文化特色,以葡萄为中心,延伸发展丰富多样的葡萄文化,同时与张家湾漕运文化、红学文化等有机结合。
基于此,党支部多次开展葡萄文化策划研讨会,最终形成6份葡萄文化运营项目策划书(分别是《“甜美葡萄”扎染》《糖人艺术与葡萄美食的奇妙交织》《童家乐》《葡萄创意美食制作与品鉴》《葡天之下,萄你喜欢》《葡萄生态园—金秋采摘文化节》)。其中,立足张家湾作为红学文化重镇的定位,参考《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焚香场景,创新引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香道文化为核心的“红楼香事”文化体验项目,党支部成员向农场运营方现场教学展示“打香篆”的完整体验过程,形成了完整的项目运营方案,成为北京首例将香道文化融入生态农场的成功尝试。此外,以中国民间传统染色工艺为基础的葡萄汁扎染、葡萄创意摆盘等项目均被农场正式采纳落地,非遗文化的常年适用性与葡萄文化的季节性特点形成互补,有力推动丰富了农场业态和消费场景,实现从一二产为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赋能转型。
党建引领模式创新 专业支撑战略转型
为帮助农场触达更为广泛范围的客户,党支部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采购管理专业的优势,对农场采销战略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发现,农场原有销售模式重心在B端,销售对象以机构客户为主,存在消费决策链路长、销售渠道不稳定、客户群拓展困难、客户流失成本高等问题,原有采销模式下,葡萄单品价格过高,导致客户群延伸度不足。结合农场实际,党支部研究确定了“数智化+多中心”的转型方案。
“数智化”即实现农场运营的互联网转型。党支部帮助农场注册建立快团团、大众点评、微店等电商渠道,其中微店“中兴万佳优品商城”渠道触达客户效果明显,店铺每日浏览量超过600,店铺等级3天内从1星升到5星,帮助农场真正打通ToC渠道,从ToB模式的条线运营转变为多点运营。
“多中心”即拓展葡萄销售渠道,打造“农场+N中心”的销售模式。党支部将学校作为试点,依托学校师生客户量大的优势,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积极联系学校工会、党委学生工作部、后勤等部门,在各学院分工会群、班级群和教学楼宣传栏等范围进行广泛宣发、精准推送,在学生和教工食堂等人流量集中地点大力开展多品种葡萄展示和品尝推广活动,在校园超市设点销售,实现校内师生全覆盖,在北京物资学院形成了新的葡萄客户群中心。同时,结合校园目前半开放性特点,党支部充分发挥物流专业优势,设计形成葡萄“从农场枝头到师生手头”的全流程配送方案(半分钟下单-一小时定棚-次日晨采摘-八点前到校-全天可取货),打通了优质农产品进校园的“最后一公里”。现场展销5日内,校园渠道共计销售488盒、170.8kg、实际销售市场价值13664元。
未来,农场可移植复制相关经验做法,在其他高校等更多企事业单位构建新的客户群中心,与农场中心两相结合,真正实现“多中心”的客户群,保障销售渠道的持久稳定。相关模式得到农场负责人在北京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专题培训班上推广,引发热烈反响,以此为基础的“京菜京果”项目已初步成型,目前已与30家农场11个品种(红肖梨、糖梨、水果萝卜、山泉黑柴鸡蛋、庞各庄西瓜、王林苹果、富士苹果、草莓、水果黄瓜等)就优质农产品进校园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正在拟定下一步活动方案。
党支部在有力推动农场运营管理和销售战略全面转型的同时,形成了一套实现思政教育成果转化的校农合作模式,学生党支部在共建中培根铸魂,同时以此开辟将优质农产品全方位引进校园的渠道,实现了学生思想觉悟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双提升”。
心怀“国之大者”,彰显青年担当。党支部将继续深入“三农”一线,保持“抬头看路”的宏观思考与“扎根做事”的实干精神,厚植爱农情怀,激活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在广阔的田间地头长见识、增才干、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