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ENGLISH

学院交流活动风采

物流教育or供应链管理教育?听听中美两国高校的这场对话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17 浏览次数:

物流教育or供应链管理教育?听听中美两国高校的这场对话

6月13日-14日,中美物流教育与研究合作论坛在北京物资学院隆重举行。本届会议由中美物流联合会、北京物资学院等联合主办,旨在为中美两国的物流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专家搭建一个国际化探讨交流的对话平台,为研究教育机构、物流企业铺设一条沟通合作之路。参与本次论坛的包括中国、美国多所大学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参会人数共计300多人。论坛开幕式环节由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何明珂主持。

何明珂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借助这一高层次对话平台,为广大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资讯信息、前瞻性观点、以及与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剖析中美两国在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供应链研究领域合作的迫切需求,探讨中美两国物流教育与研究的合作交流模式。

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加快培养多层次供应链人才”列为重要保障措施。借此,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供应链专业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2019年,北京物资学院成为国家首批获批“供应链管理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中美物流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董事劳尔·邓汉姆则表示,当前,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商业领域,物流都经历了从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逐渐演变。而且,供应链管理已经从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过程,发展到今天复杂的全球化网络管理。与此同时,工业工程和运筹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纷纷应用于处理供应链和物流。由此可见,院校的物流教育向供应链教育转变已成趋势。

(罗德岛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赫尔斯)

在主旨演讲环节,罗德岛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赫尔斯就美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及中美行业教育的合作机会——通向美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生的新路径做了主旨演讲。中美物流联合会秘书长李茜作为联合演讲人做了重要发言;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教授姚恩建详细介绍了交通大学目前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专业具体教学情况;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姜旭就多维度国际化实战物流人才培养做了分享。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教授姚恩建)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姜旭)

物流教育or供应链管理教育?

在嘉宾对话环节,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吴昊然、维斯康星大学终身教授曹梅、北京物资学院教务处处长张旭凤、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姜旭、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浩雄就美国许多大学从物流管理专业转到供应链管理专业,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课程有什么不同物流专业是否变的无关紧要,还是可以与供应链管理共存?现在中国正在发什么?进行了专业分析、讨论。

姜旭介绍道,目前物流学院一共五个专业,即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设立成以采购管理为入口,以质量管理为出口,这样一个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张旭凤补充认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目前来讲,随着一些企业外包行为增多、国际化进程加速等因素的出现,必然使企业更加强调风险控制管理,注重成本以及利益分配的关系,因此在原来的物流管理基础上,把工商关系、客户关系都融合与物流管理。另外,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企业之间将更强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供应链管理已经是一种趋势。但经过大量调研发展,目前在中国在设立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企业其实并不多,因此在注重供应链教育的同时,物流管理教育依然重要。

杨浩雄则表示,就我个人来看,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站在一个统一的链条角度,更加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集成、整合、合作。因此,要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那供应链的四流肯定都要有所涉及。另外,其实目前物流本身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比如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融合。因此,供应链管理教育与物流管理教育同时存在也并不冲突。

曹梅教授介绍说,威斯康星大学在20年前就开设了交通物流专业,在两年前,我们应企业要求开设了交通物流、供应链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都要学一些快递、市场、金融、经济学、商法等课程。我认为物流教育与供应链管理教育是互补的,不是矛盾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我们也与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密切合作。

吴浩然则认为,作为大学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我们不是职业院校,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五年、十年后他依然可以运用到大学所学的东西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他“远的可以看到,近的也可以看到”,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一个战略型人才,可以看到企业十年、二十年后的发展趋势,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的培养方向。

“软实力”培养应该是方向

在讨论中国高校与美国高校,物流相关专业教育的“关键成功因素”。中国大学、美国大学开设哪些物流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各自如何进行课程评估?教师评估体系?各自如何建立教学质量控制体系问题时, 大家一致认为“软实力”是供应链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方向。

爱荷华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陈浩哲,目前我们学校没有物流专业,只有供应链管理专业,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一个特点,是我们每一门课都与一个企业合作进行教学,另外,我们很注重学生的“软实力”培养,这里讲的软实力就是通过伦理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罗德岛大学终身教授科雷·奥茨波拉特表示,我们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是完全相关的。另外,在课程评估方面,我认为,不能只靠学生的打分来进行教学评估,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例如教师之间、年轻老师与老教授应该互相打分等,高质量的教评体系很重要。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主任陆华介绍说,对于物流工程的课程设置,我们走访了一些学校,顺应智慧物流发展趋势,同时在一些新物流技术的加入,使得我们的专业变的更“硬”了,但我们在“软”的方面亦丝毫不会放松。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主任温卫娟表示,就专业而言,物资学院的物流管理应该是国内开设最早的,因此学科基础比较好,近几年,我们为丰富学科建设,开设了企业家进课堂,教师进企业的课程,另外,多层次举办物流大赛,除了参加全国、北京市的物流设计大赛,我们还自行组织物流设计大赛,促进学生“理论+实践”双向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采购管理专业主任杨丽介绍说,在行业发展趋势下,为了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我们不仅建立了一个云采购实验室,还与一些企业达成合作课堂,更与国际认证机构达成合作,希望在不同层次上提高学生的国家化视野。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质量管理专业主任芮嘉明也做了介绍,目前质量管理正在经历从商品的质量到经济的质量,再到供应链管理的质量转化过程。在专业上我们不断改进,逐渐从微观走到宏观,在质量、经济、管理方面都有涉及来附和社会需求。过去物流更专注“物”的因素,现在更强化“人”的因素,因此,学生的“软实力”是我们的接下来重要的培养方向。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在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与创新项目讨论环节中,大家讨论到当前的专业建设困境、与美国的差距、校企需求差距等问题。

州长州里大学终身大学教授田丰表示,在美国物流专业没有细分到像国内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这样细化,美国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汇报能力、交流能力、处理能力。另外,美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认证,通过认证来提高学生整体实力、综合能力。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周利国分析说,基于我们学校的财经背景,最终确立了我们的专业特点,即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为起点,目前来看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吉泰物流副总裁徐东认为,学校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培养他们既要仰望星空的雄心壮志,也要脚踏实地的工作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给学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及服务于市场的工作理想。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佐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所谓的“校企合作”到底是谁与谁之间的合作?我认为绝不是学生与企业的合作,而是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把企业的问题理解出来,然后转化成教学依据,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名誉会长姜超峰则认为,让学生尽早的进入工作场景很重要,但有几点很重要,一是最好选择典型企业,二是典型案例很重要,三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论也很重要,也就是”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另外,值得提醒大家的是,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是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